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沈壮海: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 : 2019-06-05        作者: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特别强调指出,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主体性。

研究中国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却是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活力、底气之根本所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有关怀人类的胸襟和气度,但服务中国是其应该担负的神圣使命。与此相应,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或曰繁荣中国学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强化对中国自己的系统而深度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术安身立身之所在,是中国学术从容面对世界之所系。中国学术的繁荣进而中国学术的生命力、影响力、话语权,与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自觉和定力、能力和水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为着自己历史命运抗争与奋斗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的主体性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发展与中国命运、中国面貌的历史性改变交融一体,为我们民族向前向上提供了理论、知识与精神的助力和引导。但同时要看到,中国学者研究中国之主体性的普遍涵养与增进,于史、于今都是一个被反复论及的大课题或曰问题。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高度肯定我们研究中“很好的现象”之后,特别以更大的篇幅强调“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种缺点既表现在对国际国内现状研究的不足,也表现在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不足,“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表现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不能够联系实际。毛泽东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批评的情况,即研究中国的主体性之不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尖锐地批评道:“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批评的情况,亦即研究中国的主体性之不足。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批评了“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研究中的不良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批评的同样包括中国研究的主体性之不足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中研究中国的主体性之不足,在当下中国的学界仍比较普遍地存在。其复杂原因多种多样,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遭遇有关,与当今时代中国发展所处的世界势位有关,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主体素养有关,也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生态、管理机制有关。

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中国研究”主体性的涵养与普遍性增进,作为一个关键议题和重要突破点,有效破解“中国研究”中“不愿”“不会”“不敢”“不能”等阻碍中国学术研究主体性、制约中国学术繁荣的问题。

其中,尤应关注的是:一要切实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素养的建设。在注重主体学术研究能力建设的同时,普遍厚植中国学者的中国自信,引导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正确而高远的学术价值观、学术理想和学术情怀,增进研究者扎根中国大地求学问道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二要建设并不断拓宽中国学者深入中国实际、认识中国国情的有效通道。三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研究”的有力数据与技术支撑体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讲:“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年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社会科学的研究遇到极大的困难。”邓小平同志批评的这种情况显然已经成为过去,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面对着崭新的时代课题,加快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数据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装备”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四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五要推进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为研究中国的主体性的普遍性增进创造良好的学术管理制度的导向和环境。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