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确立党的领导权威,要有“工人革命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运转必须“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托执行有关的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都是一样”。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都需要推举出自己的领袖,才能取得统治地位。社会主义运动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运动,但“工人阶级为了在全世界进行艰巨的顽强的斗争以争取彻底解放,是需要权威的”。工人阶级的思想家能够为群众的自发运动指出道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政治家、革命家的正确领导能够促进历史的发展。“政治家的艺术(以及共产党人对自己任务的正确了解)就在于正确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实际无产阶级先锋队可以成功夺取政权,可以在夺取政权中和夺取政权以后得到工人阶级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十分广大阶层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夺取政权以后,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吸引愈益众多的劳动群众来支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所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与反对一切权威、要求“支部自治”“自由联合”、不要政治领袖的无政府主义主张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曾指出巴黎公社“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而失败。列宁特别强调党的杰出领袖对党的意志统一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提出政党没有自己的领袖核心,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领袖核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说明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是否真正成熟的关键。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有力领导的重要保证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表明,能否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虽然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形成了重视领导核心的意识,但未能从组织上解决这一问题。直到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更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以致党的事业几经挫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而毛泽东在指挥红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在推动全民族抗战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的胸怀、见识和能力。因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从组织上解决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明确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标志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与领袖个人核心作用相结合的领导核心制度确立。正是有毛泽东这样的领导核心和团结稳定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既积累了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丰富经验,也留下了党内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削弱、破坏的深刻教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拨乱反正、推动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逐步恢复了战争岁月领导核心与领导集体有机结合的政治传统,并在党的领导体制上不断探索、完善,以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党的领导科学高效、保证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邓小平晚年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当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是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长期治国理政。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带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复兴梦想的伟大使命。面对时代这个“出卷人”提出的课题,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望,面对世界格局调整和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汇民意、集众智、增共识、聚合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之力,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执政,“四大危险”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党内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理想信念动摇、纪律意识淡薄、拉帮结派、腐败堕落、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等消极现象,不仅困扰党的领导的充分实现,而且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抑制社会发展活力,伤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他本身就是力量。”越是在承担重大的历史任务,处于重大的历史节点,越是面对种种挑战,就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的作用也越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际,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化解政治风险,还是中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定方向、明原则、正风气、清流弊、归人心。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集中制是正确认识、处理党内权力关系和可能出现的矛盾分歧的基本准则。实现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民主机制和集中机制的有机统一。民主机制就是实行集体领导,通过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人员之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发扬民主,从而降低信息、知识和经验的不对称性。集中机制就是领导核心在汇集领导集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共识,使集体智慧产生合力,对重大问题,包括风险性问题作出决定,并代表领导集体承担责任。这两种机制的结合,保证了维护领导核心而不会导致“集权”“专权”,坚持集体领导而不会导致涣散低效。可以说,确立领导核心是实现民主集中制的要求,领导核心本身就是集体领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国情党情、经得起实践经验、高效科学的领导机制,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领导机制,形成包括理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等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在1948年的《关于健全党委会制》和1949年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等等观点,清晰阐明领导核心与集体领导的结合在实践中能够实现。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使个人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 “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这项制度。”这些成果既表明领导核心与集体领导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内在关联、有机互动的关系,也对这种良性关系给予制度性支持。
总之,确立党的领导核心不是根据个人意志,不是凭借政治权力,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事业的现实需要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高超政治艺术,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所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是遵从传统、适应形势,也是尊重实践、尊重事实。
(来源:《湖北日报》2018年2月14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