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沈壮海:全面理解把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

发布时间 : 2018-01-17        作者: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     浏览次数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概括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一基本方略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对于这一基本方略,我们需要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论述,完整准确地予以理解和把握。

坚持这一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既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引领。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所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党不断增进并坚定持守、积极践行的文化自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历史性的向前跨越中,便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繁荣文化、强健精神方面的不懈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五年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时,专条总结了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在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时,特别强调了我们党、国家、人民、军队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用“三个意味着”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时,也明确论及了我们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及其意义。坚韧执着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力量。正如党的十九大新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所概括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时代”多维度列出了新时代我们的“任务清单”。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无论是进行伟大斗争,还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都需要清晰的价值引领、统一的思想共识、强大的精神支撑、广泛的团结凝聚,都需要至深至厚至强的文化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复杂多变的世界背景之下。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性问题日益突显的当今世界,面对激烈尖锐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唯有时刻高耸理想的灯塔、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才能高瞻远瞩、行稳致远。就此而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方略集中展现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对其坚持和践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条方略实施推进的内在要求。

坚持这一方略,本质在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持扬的文化旗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根本体现,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所以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概括我们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方略,正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为关键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着我们所要发展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方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具有丰富内涵,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缺乏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对待文化的古今中外便会缺乏精确的坐标点和科学的择用尺度,我们的文化发展便会缺乏在新时代开创新气象的方向感和激情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打烙着社会主义的文化特质,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走来,是中华文化长河在当今时代的流段,是引领中华文化长河的潮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建设实践,共同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奔涌向前。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共同构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新时代我们所要推进的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应该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个方面清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五方面直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方略中所特别强调的建设内容的具体展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核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通过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之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也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我们将这些方面的任务要求创造性地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新作为,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气象。

坚持这一方略,要义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首要要求。马克思主义既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成果,也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回答,确立了认识文化现象、推进文化实践的科学方法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基于新的实践,以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根本要求、方针原则、文化各关键领域的建设推进等作出了深刻论述,形成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南。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遵循的方向、方针和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回答的是文化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这一方向,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的是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自由的尊重。坚持这一方针,要求我们尊重和遵循文化规律,充分发挥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立了解决文化发展中“古今中外”关系的方法论。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有益资源,助推文化的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座谈会上,无一例外地专门列论党的领导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这些论述对党的领导与文化繁荣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精辟阐述,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党也面临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如何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能否得以有效加强,也关系到党能否切实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坚持这一方略,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停顿的创新创造。面对时代潮流的浩浩荡荡,唯有永不停顿的创新创造,才能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断开风气之先,立足高点,引领新潮;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唯有永不停顿的创新创造,才能以丰富的优质精神食粮给人民以精神的营养和力量;面对新征程中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唯有永不停顿的创新创造,才会有应对难题开创新局的大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也唯有永不停顿的创新创造,才能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要有全民的视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广泛激发,在人民的磅礴伟力中成就文化华章。我们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进全民族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意识,增强文化领域各方面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的自觉、面向世界的从容、面向未来的雄心;应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文化繁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应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人才政策,搭建人人尽展其才的广阔舞台,让各类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强弱,还与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紧密相关,以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为基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除了在增进意识、创新体制、营造环境等诸方面下足功夫外,还需要切实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生成与迸发奠定良好的主体素质基础。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也要有全党的自觉。要引领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文化新实践,我们党必须始终是充满创新创造活力、走在时代前列的党。与此相应,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在最大力度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我们还应将党的创造力的建设摆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扬溢着强烈的创新创造的精神。报告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着力点”列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这些要求全面落到实处,是我们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一道有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个富有无穷创造力的党、一个充盈着无限创新创造活力的民族,必定会成就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造性实践,也必将为其铸就文化的新辉煌提供无比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空间。

(稿件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