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王磊:十九大报告的基本逻辑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思路

——在武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立大会暨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 2017-10-30        作者:    来源 :     浏览次数 :

首先,用一个字概括,十九大报告体现出的最核心的精神是“新”。报告中,“新”字出现了174次,除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常态这些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外,还包括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新征程、新体制、新格局、新动能、新模式、新优势、新发展、新局面等。报告的基本逻辑是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使命要求新的方略。“新”字反映的是贯穿通篇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既不搞一劳永逸、永远正确的条条框框、陈词滥调和教条主义,也不搞啃老本、凭感觉、闯江湖的经验主义,而是走一条实践-理论-再到实践的,结合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结合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新,又不新。说它新,是因为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实现的新路径;说它不新,是因为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就是古人提出来的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上来,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九大报告称得上是一部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第二,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是对我国当前各地区、各领域中各种矛盾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不平衡主要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异悬殊。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由于差别性的政策和制度所造成的不平衡。比如,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策略等。这些在特定时期曾经发挥过历史作用的政策制度,与新时代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相容了,客观上造成了左边一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不充分不仅包括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不足,也包括了先发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造成了右边一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带来福祉,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就是要让发展的方式服务于发展的目的,也就是报告中指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三,如何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办法是投入,也就是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生产性工业性投资。不仅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反而破环了宝贵的环境。问题在于,我们忘记了发挥市场的作用,忘记了可以让除了资本以外的其他要素也流动起来。不流动的要素最多只能是静静呆在那里的资源,永远不会成为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自动就会发生的,如果土地不能流转,大量的人口被锁定在现有的土地规模上;如果人口不能流动,大量的人口被限制在并不适合发展的地区,不仅绿水青山成不了金山银山,而且很可能变成恶水穷山。如此一来,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就很难改变。发展并不等于人海战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一片热土。乡村振兴、东北振兴,并不是说一定要留住多少人、达到多少GDP,关键是能否通过要素的流动和再配置,实质性改变地的形态面貌和人的生活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九大通篇谈发展,但首次完全没有提及GDP;为什么十九大又再次重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党自成立就是为了带领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发展,而十九大是将发展回归到了发展的本来。